[回饋理工宅的玩具箱] 理工宅的玩具箱
今天來談一談,把身體撐起來的機制。
-
近來,欠很多的心得的回饋,因為心得的面向變得越來越深廣,應該是有越來越多厲害的人出現的緣故,增加不少寫回饋的難度。
例如:本篇在寫之前先與我確認了背後的學理基礎,又鉅細靡遺的寫下過程、思路等,與先前多數心得描述感覺的路數相佐。等於說,這篇把「平常我要解釋的地方」通通寫進去了,那就換我傷腦筋了。
理組人或理工腦(男生多)的思考模式,比較偏向理性、邏輯性、功能性的描述,偏重機能上的比對,在這篇就可以看的很清楚。
文組人或文組腦(女生多)則較常用感性、直覺性的描述,偏重在感受上的提升,可能會寫下:「調整完,我感覺我跟大自然融為一體,走在路上真的花花草草都能抓住我的注意力。」之類的評語。
-
言歸正傳。
本文中提及一段:「顱內壓力大、腦神經緊繃或容易緊張,會影響脊椎曲度跟活動度,光是前面先調整頭部和頸部時,我試了一下向前彎腰的程度,大約已經是我平常得先熱身拉筋後才有的幅度了。」
人是站立的脊椎動物,有良好的支撐才會有正常的機能,舉例來說:如果有嚴重的脊椎側彎、駝背、椎間盤突出等症狀時,有較高的機率影響身體的穩定度、內臟的機能等,使得肌肉不平衡時常痠酸緊繃或消化代謝差。
脊椎,就像是人體的基本架構,像是衣架子一樣撐起筋肉這件衣服。要令這件筋肉衣平順輕柔就必須衣架子保持正中,如果有歪斜,當然就容易產生皺摺,甚至長期下來令筋肉衣產生變形,換句話說,皺摺與變形就是肌肉緊繃或疼痛。
大腦,就像是在這個衣架子上加上了CPU。
這個不動的人體模型變成一個可操控的精密機器人,由腦部控管了呼吸、平衡感、反射動作、內臟的運作等,如果中樞CPU出現異常,當然會影響脊椎的結構穩定,如果顱內產生緊縮或旋轉,產生的效應多半也會類似機能故障產生的異常判讀(但在大腦中卻是判定為正常,可能大腦忽略了某些變因,而給出看似錯誤的判讀)。
這邊跳快一點,下略三千字。
-
把身體撐起來的機制,至少要考慮幾個層面。
1、脊椎本身的結構穩定
2、四肢作用力或肌肉的牽扯
3、大腦控制與顱內壓力
4、內臟機能與排列
列出這四項,就等於全包。講得太完整形同一段廢話。
因此,重點應該放在:「人體的調整是一種整體觀察」。
它不單只是矯正脊椎,或是放鬆肌肉的問題。
脊椎的穩定,關乎於生活習慣與鍛練。
四肢的作用,與職業、慣用手及運動種類習習相關。
大腦的控制來自思想,而顱內壓力發自於感受情緒與內在壓力。
內臟的機能則受飲食習慣與長期情緒所影響。
這四點先當作結論,不然這篇會變成四萬字。
-
最後,補充一個點,文內提到:
「右腦比較阻塞,這完全打破我的認知,我以為像我這種左腦思考型的人,應該是左腦比較疲勞,我後來想一想,原理像是用左手打球會不順,不打沒感覺,但打了就會覺得整個卡卡的,目前我使用右腦的情形就比較像這樣。
讓我驚奇的第二點是「原來我肌肉狀態是偏向於右腦型的人」,這個和我自己以為的完全相反,所以如果要描述我的狀態,像是一個偏向左撇子的人喜歡用右手打球,右手已經打到動作很順暢,但左手反而不太會打球了,但在生活上左手卻常常有一些靈活的小動作出來。」
對於判讀左右腦的使用,是以「身體訊號」與「顱內張力」來談,是一種很直觀的、實務上、觸診上的感受表述,並不是很嚴謹。
多數人仍然是左右腦並用,只是比例與偏重的程度之差,更應該注意的是左右腦之間的協調與平衡,而協調與平衡來自於良好的顱骨排列與適當的顱內壓力。
-
備註:
想收到回饋文的話,可以將心得寫在粉專評論或任何FB的公開頁面,兩個都貼也可以,將擇一回饋。設定「只限朋友」我可能看不到。基本上,看的到的都會寫回饋。(假如我遲遲沒寫,請私訊督促我!)